大家好!我是审计学本科K2101班的刘瑞吉。我的家乡在林州,那里有一件让林州人自豪、令全世界震撼的瑰宝,它就是被称为“世界八大奇迹之一”、“人工天河”的红旗渠。红旗渠风景秀丽,它像一条巨龙一样盘旋在峰峦起伏、绵亘蜿蜒的太行山上,给一片绿色的太行山增添了几分生气;红旗渠不仅风景秀丽,还是林州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在2022年10月28日上午,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会议后,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时提出:“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,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,永远震撼人心。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摒弃骄娇二气,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。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,我们正逢其时、不可辜负,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。红旗渠精神永在!”那么,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?就让我来大家更深的解读一下红旗渠精神。
在林州,流传着这么一段故事:“1920年大年三十,林州桑耳庄。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,走了二十里路,等了一天,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。临到家时,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。然后,默默地上吊自杀了……”由此可见得,一桶水,对于林县人来说甚至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!
1959年林县再次遭受到旱魔的严峻考验,林州县委书记杨贵当机立断,决定引水建渠改变干旱缺水的命运。林县政府经过一番考查,最终选定了水量充足的浊漳河。但想要“引漳入林”,仿佛天方夜谭。路线长达70公里,全程都要经过太行山的陡峭山崖,没有机械化装备,没有专业的技术。想在悬崖峭壁之上修出一条水渠,难度不亚于移走一座山。但是,林县人民带着“苦战五年,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信念,开始了自力更生的修渠之旅。
1960年正月十五,37000多人浩浩荡荡出发。他们不是专业工人,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,父子相随,夫妻相伴,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背上棉被就独自上路。房子不够住,工人们就只能住到崖洞里。没有防潮用品,民工们就把大席子裁成小块垫在身下。这一修,便是10年。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,涌现出了不少英雄人物,这10年里先后有81位村民牺牲,最大的60岁,最小的17岁,许多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。
在修建中有这么一群青年,为了修渠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在红旗渠馆的纪念碑上,排在第一位的名字是红旗渠的“设计师”——吴祖太。在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,他明知有危险,但为了民工安全,毅然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起入洞察看,结果洞顶不幸坍塌,两人牺牲。那时候吴祖太年仅27岁,刚刚结婚不久就长眠在修渠的伟大事业中;修建过程中,施工难度最高、危险最大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。因为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一个600多米的隧洞,漳河水才能最终进入林县。但由于青年洞的山体组成是坚硬如刚的石英砂石,一锤下去,只能留下一个斑点。为了尽早突破这个难关,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凭借着“蚂蚁啃骨头”的精神,奇迹般地打通了悬崖上的这段隧洞,这是一个全部由青年人攻克的难关,“青年洞”也因此得名。
这两则青年的故事,正好解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纪念馆说的:“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摒弃骄娇二气,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。”就是因为我们的父辈的艰苦奋斗,才使得历时近10年的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通水,使得林州“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”的历史自此终结!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对青年提出:“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,就是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”。身为红旗渠的儿女,身为中华儿女,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摒弃骄娇二气,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- 上一篇:财税学院开展学业导师工作会议
- 下一篇:财税学院召开专升本冲刺动员会